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根基,其损伤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。东莞工程检测公司讲述导致地基基础损伤的因素复杂多样,通常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一、自然因素
-
地质条件变化
- 软土或膨胀土:软土(如淤泥、淤泥质土)承载力低,易发生沉降;膨胀土遇水膨胀、失水收缩,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。
- 岩溶或溶洞:地下溶洞发育可能导致基础悬空或塌陷,引发建筑物倾斜或开裂。
- 滑坡或泥石流:坡地建筑若未妥善处理边坡,可能因滑坡或泥石流导致基础位移。
-
地下水作用
- 水位变化:地下水长期浸泡导致基础软化(如砂土液化),或水位下降引发地基沉降(如抽水导致土层压缩)。
- 水流冲刷:河流、湖泊等水域附近的建筑,可能因水流冲刷导致基础暴露或失稳。
- 冻融循环:寒冷地区,地基土中的水分冻结膨胀、融化收缩,反复作用导致基础开裂或剥落。
-
地震与振动
- 地震波: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和竖向力可能导致基础倾斜、断裂或液化(如砂土液化失去承载力)。
- 长期振动:靠近交通干线或工业设备的建筑,可能因长期振动导致基础疲劳损伤。
-
气候与环境侵蚀
- 酸雨腐蚀:化学腐蚀性降水可能侵蚀混凝土基础,降低其强度。
- 生物侵蚀:白蚁蛀蚀木桩基础,或植物根系穿透基础导致开裂。
- 温差应力:极端温差导致基础材料热胀冷缩,产生裂缝(如混凝土龟裂)。
二、人为因素
-
设计缺陷
- 荷载计算错误:未充分考虑建筑物实际荷载(如设备荷载、人群荷载),导致基础承载力不足。
- 地质勘察不足:未准确识别地下土层分布、软弱下卧层或不良地质(如古河道、墓穴),导致基础形式选择不当。
- 防水设计缺失:未设置有效的防水层或排水系统,导致地下水渗入基础引发软化。
-
施工质量问题
- 材料不合格:使用劣质混凝土、钢筋或回填土(如含有机质杂土),降低基础强度。
-
施工工艺缺陷:
- 基础浇筑不密实,存在蜂窝麻面或孔洞;
- 桩基施工未达到设计深度或持力层;
- 回填土未分层夯实,导致后期沉降。
- 偷工减料:减少钢筋用量、缩小基础尺寸或省略关键构造措施(如筏板基础未设置温度钢筋)。
-
使用与维护不当
- 超载使用:随意增加楼面荷载(如堆放重物、改建为仓库),导致基础沉降或倾斜。
-
违规改造:
- 私自加层或扩建,未对基础进行加固;
- 改动排水系统导致积水,侵蚀基础;
- 拆除承重墙或柱,改变荷载传递路径。
- 缺乏维护:未及时修复基础裂缝或渗漏,导致问题恶化(如小裂缝发展成贯穿裂缝)。
-
周边施工影响
- 基坑开挖:东莞主体检测邻近建筑基坑开挖未采取支护措施,导致土体侧移或地下水流失,引发基础沉降。
- 爆破作业:近距离爆破产生冲击波,可能震裂基础或导致桩基脱空。
- 堆载压力:在建筑物周边长期堆放重物(如建筑材料),引发附加沉降。
-
灾害与事故
- 火灾:高温导致混凝土爆裂、钢筋屈服,基础承载力丧失。
- 爆炸:冲击波直接破坏基础结构,或引发土体液化。
- 车辆撞击:重型车辆撞击基础边角,导致局部破坏或整体失稳。
三、典型案例分析
-
地质条件导致的基础损伤
- 案例:某多层住宅因建在古河道上,未进行充分地质勘察,导致入住后出现大面积不均匀沉降,墙体开裂。
- 原因:古河道沉积物承载力低,设计时未采取换填或桩基加固措施。
-
地下水作用引发的基础问题
- 案例:某厂房因长期抽取地下水,导致地下水位下降,土层压缩引发基础沉降,机器设备倾斜。
- 原因:未设置止水帷幕或回灌系统,未控制地下水开采量。
-
设计缺陷导致的基础破坏
- 案例:某桥梁因桩基设计未穿透软土层,通车后桩端刺入软土,导致桥墩下沉。
- 原因:地质勘察不详细,未识别软土层厚度,桩基长度不足。
-
周边施工影响的基础损伤
- 案例:某地铁站施工导致邻近居民楼基础沉降,墙体出现裂缝。
- 原因:基坑开挖未采取支护措施,且未对周边建筑进行实时监测。
四、预防与治理措施
-
前期预防
- 详细地质勘察:查明地下土层分布、不良地质及地下水情况,为设计提供依据。
- 合理设计基础: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(如独立基础、筏板基础、桩基),并预留足够的安全储备。
- 严格施工管理:选用合格材料,规范施工工艺,加强过程监理和验收。
-
使用期维护
- 控制荷载:避免超载使用,改造前进行结构安全评估。
- 定期检查:建立房屋安全档案,定期检测基础裂缝、沉降及倾斜情况。
- 及时修复:对发现的问题(如渗漏、裂缝)及时处理,防止问题扩大。
-
应急处理
- 紧急加固:对突发沉降或倾斜的建筑,采用顶升、纠偏或注浆加固等措施。
- 疏散人员:若基础损伤严重威胁安全,应立即疏散人员并封闭建筑。
-
本文章内容由东莞房屋安全鉴定公司小编收集整理于网络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有侵犯到您权益,请联系删除,需要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我们。